2024年7月2日,知名希伯来语专家、中东问题研究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杨阳教授因突发疾病逝世,终年53岁。据上外研招信息,杨阳教授于6月12日下午、15日上午还被列为上外东方语学院2015年研招宣讲直播活动的嘉宾。
以色列外交部驻中国上海领事馆官方7月3日发布消息:“杨阳教授不仅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更是中以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对杨阳教授的家人表示最深切的慰问,愿杨教授的学术精神和对和平的追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杨阳,1971年生,博士,教授。生前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闪族研究中心主任、《新丝路学刊》副主编、中国高校犹太文化研究联盟理事、国际以色列研究学会会员、欧洲以色列研究学会会员。
1995年,杨阳毕业于北京大学希伯来语专业,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中东研究方向继续深造,获硕士、博士学位。
他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政治学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美国布兰代斯大学舒斯特曼以色列研究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以色列研究所和美国明德学院访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东国家关系、犹太研究和以色列研究。参与了《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中东核不扩散机制研究》、《中东发展报告》等多项教育部课题研究。
杨阳曾出版专著2部:《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中东非阿拉伯国家智库研究》;译著3部:《犹太难民与上海》、《奇迹年代》、《被选中的少数——教育如何塑造犹太历史》;工具书1部《外教社希伯来语英语汉语图解词典》;此外还曾发表论文、咨询报告数十篇。
机缘巧合走入北大第一届希伯来语班
杨阳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中趣谈自己的希伯来语求学之路。起初杨阳教授考取的专业是北大东语系的阿拉伯语——当时北大面向上海招收的唯一外语专业。但那一年正遇上为了促进中以关系发展,北大决定增开希伯来语班。于是,杨老师接受了校方意见便机缘巧合地加入了这个由各个专业学生组成的第一届希伯来语班级,也逐渐走上了从希伯来语学习到以色列及中东问题研究的道路。
访学走入以色列,亲临爆炸现场
2002-2003年,杨阳教授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政治学系访问研究期间,真正走入了希伯来语境下的生活与现实。而此时正值巴勒斯坦第二次民族大起义的高峰时期,各种自杀性的爆炸恐怖事件频繁发生。当曾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镜头就在身边真实上演时,杨阳教授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恐怖与残酷。当地的环境极其不安全,甚至大学校园也会遭遇袭击,希伯来大学的学生餐厅就发生过爆炸事件。据杨教授分享,有一次自己在路边等公交车时,街道上冲出两名恐怖袭击者引爆炸弹,炸弹中还有铁钉,造成30多人死亡,100多人受伤。杨阳教授也赶去医院、用希伯来语和医生沟通、帮助了许多受伤的中国劳工。
三部重要译作
杨阳教授已翻译出版过多部以色列作家的经典作品。2009年,杨阳翻译了以色列小说家、大屠杀幸存者阿佩菲尔德的《奇迹年代》,向中国读者还原了二战历史现场,将一个孩子的恐惧敞开在众人面前,引发人们对于死亡、人性、苦难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2016年,由浦祖康与杨阳共同翻译的《犹太难民与上海》一书,与2015年出版的《犹太难民与上海》系列丛书中文版构成了姊妹篇。书中有25个小故事,以希伯来语讲述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事件,诠释了“和平、友善、包容”的美好主题。
2021年4月,杨阳教授作为中以政府间合作项目中以经典作品翻译项目的专家组成员、带领专业团队完成了译著《被选中的少数——公元70-1492年,教育如何塑造犹太历史》。该书以经济学的视角对从第二圣殿被毁和世界性大流散的开始到被西班牙驱逐这1400多年的犹太历史进行了富有学理而又趣味盎然的探索,在犹太人教育的普及与其职业选择之间建立起了颇有说服力的假说。
除此之外,2019年还参与了以色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阿格农短篇小说集《丢失的书》的翻译工作。同年8月,杨阳老师在美国明德学院访学期间接受了以色列《国土报》专栏作家的专访,介绍了中国希伯来语教育的发展、中以人文交流以及以色列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